迎来第二春的互联网医疗并没有更好融资高度密集

来源:TechWeb 作者:夏冰 时间:2022-02-20 16:58  阅读量:5191   
2022-02-20 16:58

迎来第二春的互联网医疗并没有更好。

迎来第二春的互联网医疗并没有更好融资高度密集

其实现在很多VC/PE都投不进去优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了,一位头部机构的医药投资人说道。

熟悉医疗的朋友都知道,互联网医疗的风口早就过了,但这句意味深长的投不进,又让人不得不再去审视一番那个被打入冷宫的互医赛道。

凉了的赛道,何来投不进之说。国家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学中心联合卫生部门发布的《2021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》显示,只有极少数互联网医院能够真正实现有效,可持续的运营。

疫情不过是回光返照

多年前,马云曾预测:下一个阿里巴巴将诞生在互联网医疗领域。

此话一出,互联网医疗赛道热火朝天,融资高度密集艾媒咨询数据显示,2011年至2021年,互联网医疗投融资规模超420亿元,2018年达到最高值,约142.6亿元到2020年,整个市场规模近2000亿元

不过好景不长,受制于相关政策影响,互联网医疗热度开始褪去2016年,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期结束后不再展期,2017年,互联网诊疗也需进行规范和限制

互联网医疗企业迎来了第一个寒冬,融资金额和数量逐年下降,期间也倒下了一批企业,苟活的企业纷纷传出裁员消息。

但互医企业的最大问题在于盈利模式尚不明朗,即便随后政策转向,互联网医疗也没有迎来真正的第二春。

2020年疫情的刺激,给了互联网医疗一个发展窗口,但企业仍在烧钱补贴,探索盈利模式加之国人的付费习惯尚未养成,互医企业依然大面亏损

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,互联网医疗仍未探索出一套盈利模式,资本开始没有耐心了。

在2021年医疗投融资创三年新高的大背景下,互联网医疗的投融资数量和金额相比前几年甚至有所下降,不少互联网医疗企业最近一次融资更是止步2017年。

时隔多年再回看马云的那段话,前一句早已被证伪疫情对互联网医疗的刺激更像一种回光返照

互医故事已经讲断。

互联网医疗讲故事的年代已经过了,没有特别多的创新机会,最近没有系统在看,这是我采访一位医疗投资人时得到的回答。

不止这一家,聊了一圈也发现,几乎所有机构现在都不会看,也不看好互医了。

一位投资人自嘲,几年前一堆讲故事的互医项目,我们不是很看好,但主要胆子小都没有投,一晃这么多年过去,故事已经讲穿,再看项目当年的承诺也没有兑现。

不止一级市场,互联网医疗在二级市场也不受待见,市值缩水是常态。

比如,被称为港股市值最高医疗股的京东健康,市值已经从一开始的3440亿港元缩水至如今的小2000亿市值,上市首日市值高达588亿港元的医渡云,如今市值只有145亿,何止腰斩。

还没上岸,正在冲击IPO的企业也很艰难微医上市已虚晃两枪,如今再次搁浅,招股书和叮当快药一前一后失效,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春雨医生早在2016年就融了12亿元的Pre—IPO,至今都未上市还在IPO进程的思派健康,圆心科技也迟迟没有动静

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向投中网总结了目前互联网医疗企业们现状,医联裁员断臂熬到融资,微医苦等上市但不来,春雨医生,好大夫行业标杆摇摇欲坠,丁香园只做药企项目小富即安,医脉通早已名存实亡,医渡云上市前画新饼,杏树林互医业务尾大不掉。

VC/PE和互医缘分已断

互联网医疗,现在是中小机构看不上也投不进,大机构都自己做,投资人坦言。

事实上,对于一些想投的企业,VC/PE其实也很难投进去。

互医现在的需求不单单是纯财务投资这么简单,已经从要钱转变为要原始订单,如果资本给不了,要钱就没有意义,往往只有Pre—IPO才会要VC/PE的钱寻求个背书,一位业内人士表示。

在这一逻辑之下,互医开始寻求产业资本。

除了像京东健康,阿里健康,平安健康这种出生就自带buff的企业,像春雨,微医,叮当快药这类企业,后期融资出现了一批像复星,友邦保险,泰康人寿等产业资本其中,险资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优选,业务协同度会比较高

一位业内人士总结了不同产业投资布局互联网医疗企业的考量:

对于险资而言,投资互医可以提供增值服务,实现有效控费,

对于药企而言,可以拓展自己的第三产业,并借此来实现管理自家患者,

对于医疗机构而言,互医能够很好地补充在线服务,

对于卖药的企业而言,投资互医既能够给自己医疗零售估值增加在线服务的buff和想象空间,又能拥有自己的患者资源,与药企获得更高议价权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业内人士坦言C端用户尚未被培养付费习惯,互联网医疗只能转向B端用户,但B端用户起量更倾向于自建,因此现在企业里都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医疗事业部,这让原有的纯互医企业进退两难。

寻着这一逻辑,有密集布局医疗企业的头部机构,早就开始内部孵化。

比如高瓴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其投资版图甚少出现,但早在2017年,高瓴就自建了高济医疗,依托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买买买构建线下药房网络根据消息显示,高济已有超过8000家控股直营门店

从某种程度上讲,高瓴自建了一个有产业的互医企业,靠着庞大的线下药房实现自我造血,同时还能有效的巩固其互联网医疗业务。

但对于大多数VC/PE,互联网医疗的缘分已经断了,双方既看不上,也投不进,越来越多的互医企业宁愿合并也不拿VC/PE的钱了。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热门阅读

汽车点评网 分析汽车

关注汽车点评网,收听和分享“汽车秘密”

05

携手汽车点评网,为您提供更多汽车行业新鲜货。